尊者阿迦曼的修习模式

ในห้อง 'Buddhist Meditation' ตั้งกระทู้โดย Phanudet, 27 มีนาคม 2009.

  1. Phanudet

    Phanudet เป็นที่รู้จักกันดี

    วันที่สมัครสมาชิก:
    20 พฤษภาคม 2008
    โพสต์:
    8,434
    กระทู้เรื่องเด่น:
    1
    ค่าพลัง:
    +15,647
    <font color="royalblue">
    <img src="http://gotoknow.org/file/markmao/preview/หลวงปู่มั่น%203.jpg" alt="" border="0"></font><br>
    <br>
    <br>
    <br>
    &nbsp;<div align="center">
    <font color="red">第十三章 禅思的方法</font><br>
    &nbsp;<div align="center">
    <font color="red">Patipada</font><br>
    <font color="red">The mode of practice of venerable Acharn Mun</font><br>
    <font color="red">公元1995年在泰国帕邦塔寺的著作(节译)</font><br>
    <font color="red">泰文原著:Maha boowa(泰国)</font><br>
    <font color="royalblue">泰文英译:Pannavaddho Bhikkhu<br>
    中译:曾银湖(台湾) </font></div>
    <br>
    <br>
    <font color="darkorchid">尊者住止之处:</font><br>
    <font color="darkorchid">Wat Paa Baan Tard,</font><br>
    <font color="darkorchid">89 Phosi Road,Udorn Thani,41000</font><br>
    <font color="darkorchid">Thailand </font></div>
    <br>
    <br>
    &nbsp;<div align="center">
    <font color="red" size="4"><b>一、经行禅思的方法</b></font></div>
    <br>
    <font color="royalblue"><br>
    &nbsp;<div align="center">
    尊者阿迦曼的内心非常明确地体验着正法,他以一种连贯一致、温和而优雅的方法去修习,应该可以很肯定地、衷心地称之为:当代比丘的「修习中道」。但是当我撰写他的
    传记时,并未描述他所运用的经行禅思,他是否在特别的方向上经行?经行禅思的步道要多长?在经行禅思之前,他有没有作什么开始的行持?因此我们现在要来补救这个疏
    漏,并在这本书中来解释这些事情,以便有兴趣的读者,将来可以用它做为修习的基础。</div>
    </font>
    <div align="center">
    <br>
    <font color="royalblue">对于有兴趣正确、也圆满地修习的人,真正地说,正法和戒律是「修习中道」的基本典范,而且已经是现成的。因此,
    不论是在日常活动或是各种禅修的方式上 ,尊者阿迦曼都习惯于把它们设定为指导的典范,使其所作所为都没有瑕疵。但我们要先来解说他经行禅思的方法。</font><br>
    <font color="royalblue">首先,经行步道的方位和长度如下。尊者阿迦曼确定经行步道的方向必须是东西向,但它可以在介于东北─西南和东南─西
    北之间变通,但一定要在这些界限之内,他总是保持这个惯例。步道的长度则视适宜而定,他并未给予任何固定的尺度。行者必须自行衡量何者才是合适的。虽然没有一定的
    限制,正常地,大约是二十步长。他也说过,在特殊的场合里,当行者无法找到较长较适合的地方时,也不得少于十步的长度,一般而言,介于二十步到三十步之间的步道是
    最适合的。他特别强调要保持上述的方向界限,并且永远地遵守,不曾有所偏离,除非他没有其它的选择。同时他也教导比丘和沙弥以这个方法修习。</font><br>
    <font color="royalblue">偶然地他看到某个比丘在错误的方向上经行禅思,他会责骂并教导他说:「当我教导徒众时,不论是在法义或是戒律方
    面,我总是根据正规的典范来教导,无所偏离。即使在经行禅思方面,它是法义的一个外相,要如何做好它,也有着符合法义的正规典范。在佛陀的时代,当行者经行禅思时
    ,他们是否必须在指定的方向上经行呢?我已经发现他们指定的三个方位,就如同我经常为你们所解说的。没有人可以认为这是一件没有意义的事─因而你没有兴趣修持和接
    受。这就表示你只想选用能令你感兴趣的事情来训练你自己,而其它的事情,你就视为没有意义─过去你一直就是这样子─没有一件事看来是有意义的。像这样,其实就是一
    个明显的指标,说明了你自己才是没有意义。因为你原本信誓旦旦地来到这里,要给自己一个全面的教导和训练。但是当你离开这个地方时,你必将怀着这样的知见和习气─看
    每一件事情都没有意义,并执持着它。这将导致你自认为那些依法修习法义的人,其实并没有什么真实的意义─即使是已经亲近了你所敬爱的老师,在他的教导和警诫中,你
    还是看不到任何有意义的事情这意谓着你有时将会造作一些事情,逐渐导致你自己的堕落。</font><br>
    <font color="royalblue">「在前来追随我的教导的那些人当中,就是这件事情让我对他们缺乏信心,怀疑他们是否能证得任何究竟的真理,以备
    将来他们进一步修习时,可以作为坚固的基础,在他们当中我所看到的,到处都是「没有意义」!事情的真相是这样的,我所给予信众的教导,我都已经详查了法义的每一个
    方面。我已经一而再地检验和审查它,直到我对它非常确定为止,我不做那些心血来潮一时冲动的教导,那些事先未经妥善地思考,也就是说,脱口而出的教导,我所教导的
    每一件事,都已经彻底地审查过了,从它的粗略、明显的层面深入,直到它最微妙的层面为止。」</font><br>
    <font color="royalblue">「在决定适合经行禅思的方向上,我己经向信众解说了许多次,老师和听众都要不耐烦了。何不接受它,当作是检验、
    测试进而训练自己来证明它,难道你要顽固地反对它,然后在你的老师和跟你一起住在这里的人面前 ,培养出一种无惭无愧的心态吗?」</font><br>
    <font color="royalblue">「有关于各种不同方位的探讨,以及它们对于奋力实践法义的各种方法的适用性,我早已完成很久了,我也早已知悉很
    久了,所以我觉得有资格以完全的肯定去教导我的信众。所以当我看见他们违反我所教导的,我就不由得感到气馁和难过,也耽忧将来,不论寺院里或整个佛教界,包括比丘
    、沙弥、长者、尼众和一般的佛教徒,到处所见除了一片虚伪之外就没有什么了。就是不细心检查和观察因果的法则,才让人们走入虚伪;唯有细察原因和结果才能使佛教真
    实而无可嫌责。但是那些人的修习方式却把佛教变成烦恼─充满他们内心─的工具。才会使佛教蒙羞。就是这样才让我耽忧,因为我 自己亲眼所见─诸如这里的这个案例和
    类似的事情。」</font><br>
    <font color="royalblue">我真的看到尊者叫唤这个比丘,予以责骂并用这激烈的方式来教导他,我永远都不会忘记。所以当机缘适当的时候,我
    把它提出来告诉别人。就是这样,尊者阿迦曼有他自己特殊的经行禅思方式,如上所述,基于他自己所探究的正确而如法的方式。</font></div>
    <br>
    <br>
    &nbsp;<div align="center">
    <font color="red" size="4"><b>二、尊者阿迦曼所界定的经行禅思方向</b></font></div>
    <br>
    &nbsp;<div align="center">
    <font color="royalblue">在决定设立经行禅思步道的方向上,尊者阿迦曼决定要考究佛陀时代的圣道传统。他发现原来他们早有一个标准方法在
    修习着,所以从那时起他总是遵守着那个方法。至于行者是否要穿着僧袍(外衣),他说在经行 禅思时,行者可以穿也可以不穿着僧袍,要视环境适合和恰当与否而定。</font><br>
    <font color="royalblue">至于行者设置经行步道的方向;经行的方法;穿着僧袍与否;或者是当行者站在经行步道的终点沈思,准备开始经行之
    前,行者该做些什么;所有这些事情,尊者阿迦曼都予以查究并发现,圣道传统的修习竟然都是那么地精微奥妙,从那时起,他就规定自己以同样的方式去修习。例如,在经
    行禅思上,他教导行者必须顺着太阳全天移动中心线的平行方向经行,或者是在东北─西南,经过东西向,到东南─西北的两个界限之间经行。他说太阳移动的中线是最好的
    方位,其次是这条线的两个偏界内。就这两个界限之外,或在南北在线经行而言,从来没有看过他这么做。除了看到他自己所做所为之外,事实上,我听他说过行者不可在这
    些方位上经行 。但我己经完全忘了为何如此。 </font></div>
    <br>
    <br>
    &nbsp;<div align="center">
    <font color="red" size="4"><b>三、修习经行禅思的方法</b></font></div>
    <br>
    &nbsp;<div align="center">
    <font color="royalblue">来回走动的修习叫做「经行禅思」。经行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,要以和谐、端庄的方式来走,那与当年在佛陀座下修习
    经行而奋力求证法义的比丘传统是一致的。这是从静坐禅思─坐姿变换的一种方法。进一步的变换可以改为站立,称之为「立定禅思」,最后,更进一步的变换可以改为躺下
    ,称之为「狮子卧禅思」,亦即当躺下如狮子卧的姿势时,仍下定决心修习禅思。不论是运用那一种方法,奋力去修习道迹,根本的目的和用意同样都是要清除和洗净烦恼,
    而且都使用同样的方法 ,不需要更换工具─那就是法义─适合个人特质,行者一直用以执行这项职责的。</font><br>
    <font color="royalblue">经行禅思之前,行者必须决定要行走的距离长短,还有从那里到那里。然后行者可以先清扫并整理步道,如你所需要的
    弄好它,以便于经行。</font><br>
    <font color="royalblue">经行禅思开始时,行者须先走到该处或铺设好的步道的一端,然后双手合十,虔诚地举高到前额。接着行者应该忆念三
    宝的美好功德─佛、法、僧─行者所皈依的─坚固地深植于内心的皈依。接下来,行者应该忆念 父母、戒师、老师和其它值得感恩者的功德。接着,行者必须省思,这即将
    修习的经行禅思,其目的何在?行者应该如何以果断的决心来达到目的?这之后,行者就把双手放下到小腹下面,右手掌交叉放在左手背上─就像描述思惟状态下的佛像一样─接
    着行者必须增上四梵住,做了这些之后,行者就把眼睛垂下成谦和状态,提起正念警觉着心意和那通常做为初步禅修时用来控制心意的法义;或者是别的,行者曾经在其它状
    态下(例如静坐)所查究的各种法义。</font><br>
    <font color="royalblue">然后,行者就开始在经行步道的两端之间来回经行者。用自制的方式走路,并全程念住初步的法义或是所要查究的事物
    ,不要让心意从这现前正在进行的工作中溜走。行者不可以摆动双臂走路,也不可以双手放在背后或交迭在胸前而行,经行时也不可以东张西望─那就是缺乏自制的方式。</font><br>
    <font color="royalblue">当立定而把注意力专注于思惟或查究那个法义时,并不需要占用经行步道的某一个特别的位置,行者可以在任何一个地
    点上,依自己的意愿停留久暂的时段。那端视情况而决定是否停止或继续经行,因为,所思惟的那个法义可能很深奥或浅显,很粗略或很精微,千差万别,行者必须以任何必
    要的方法自在地去修习,直到把它弄清楚、明白为止,然后即可继续经行如前。有时,也有可能超过一个小时,才能把它弄清楚而继续再经行 。</font><br>
    <font color="royalblue">当经行而把注意力保持在预备禅思或查究法义时,行者不要计数他的脚步─除非行者以他的经行过程做为修习的助缘对
    象,在此情况下,如果有帮助的话,行者可予计数步伐。</font><br>
    <font color="royalblue">不管行者用什么方式修习,最重要的是念住要持续地现前,伴随着那种修习。行者所正在做的任何一件事中,如果缺乏
    念住,那个工作就不能被认为是在正道上奋斗。行者修习时,对于念住的高度兴趣要如同对他正使用着的预备禅思业处一般。如果念住消失了,虽然行者仍可习惯性地进行着
    预备禅思,但是行者想要产生的心意平静,就不会如其所愿地生起。</font><br>
    <font color="royalblue">经行禅思的时间长短,必须由行者来自行决定,而在正道上的奋斗则可以由四威仪─行、住、坐、卧中的任何一种来实
    践,行者可能会发现它们之中的某一种最适合个人的特质,因为不同的人们有着不同的特质。交替运用这四威仪,不仅是为了克服烦恼,也是让行者能够变换姿势。因为身─心
    复合成为有用的工具,行者必须看护它。其中之一就是时而变换它的姿势,让它保持适用状态来用功。因为,如果行者不在各种威仪来看护它的话,这个身─心复合物可能变
    成主人的仇敌─换言之,它一直变换各种姿势,直到最后,行者都无法达到用功所期望的目的。</font><br>
    <font color="royalblue">头陀行比丘把经行禅思的修习视为天职,它真的是他生命中的一个基本的部份,通常他每次都会经行一个小时或更久一
    点。早上用餐后,他就会开始经行禅思,而在十一或十二点左右结束,然后他会稍微休息一下。下午一到二点之间,他会再度开始经行禅思,一直持续到打扫住处附近地面的
    时间到了为止,然后洗个澡。这之后,他会再度开始经行,冬天时一直到晚上七或八点为止,但在其它季节里,他会持续到晚上十或十一点为止。然后他会回到住处去修习三
    摩地(定)禅思。</font><br>
    <font color="royalblue">这是典型的,但不论怎么样,他们一定是长期地经行禅思和静坐禅思,并持续地保持这例行的功课。不管他们住在那,
    不论什么环境和季节,他们持续地保持精进修习,不让它退堕。因为让它退堕就会让他们懦弱,而让烦恼弥漫地激起困惑,同时也引起他们内心的许多纷扰;相反的,在所有
    情况下,他们都持续地试着去切碎烦恼。经由这种方式的修习,他们见到努力所产生的一些成果;随着他们继续的努力,他们一路看到稳定地产生的成果。</font><br>
    <font color="royalblue">在起初的阶段里,当烦恼的影响力仍然非常强烈的时候,那真的很困难,行者很可能会被它们抓住而屈服了,于是莫明
    其妙地躺下来睡觉。当行者意识到自己之前,烦恼已经把行者的内涵啃噬一空,直到涨饱为止。然后它们可以继续飞越各大洲,漫游全世界,直到行者从昏睡中醒来,才自怨
    自艾地抱怨着自己被逮走了,又睡了一下。「从现在起,我决定要尽我所能地更加精进,至于今天嘛,都是昏沈和懈怠让我出错。」实际上,那正是他的烦恼让他出错,而下
    次,他还是不会去看它们长得像什么样子,再度被抓走了。然而他并不害怕它们!那虽不愉快而伤心,但他并不害怕它们!这就是烦恼如何击败他并鞭打他。</font><br>
    <font color="royalblue">那些修习禅思的人,都曾经被烦恼折磨、洗炼过许许多多次,而抱怨着烦恼依然太聪明了,让他们仍然不能追赶得上它
    们。正是这样,它必然如此,因为长劫以 来,遍及全世界,它们一直就是人类和动物的老师。</font><br>
    <font color="royalblue">一开始,当行者试着要去修习时,烦恼就生气了,并设法强迫行者走入歧途。它们设法让行者懒散,让行者觉得这里痛
    ,那里也痛,让行者觉得想睡且昏沈,又让行者没事找事做,带来一大堆的麻烦,因此行者就没 什么时间好修习禅思了;或者心意就因此纷扰不休,而行者也就无法修习禅
    思了。然后它们让行者认为自己的功德太少,天生的禀赋不足所以无法修习太多,也无法静坐禅思片刻,它们让行者猜想着:「如果我花太多时间去闭着眼晴禅思,是否会给
    我带来许多麻烦和困苦?我将会赶不上世界的潮流;我将入不敷出。」好像,在他尚未修习任何禅思之前,他拥有百万金钱,而如果他想要开始修习任何禅思的话,只此一事
    就会吞没他所有的财富似的。只果他真的开始做些禅思的话,是否比巨人更大嘴巴、大肚子的烦恼就会吞没许多呢?当他被烦恼驱使着去想这么多的时候,他就会觉得焦躁易
    怒,痛楚,酸痛,到处僵硬。最后他向它们屈服,让它们带着他往荒诞放荡的方向前去,他认为那里没有凶猛的巨人、恶魔或魔王。但是当他回头查看这一来袋子多了多少钱
    的时候,才知道已经囊空如洗。他不知道何方神圣拿走它了。他无可抱怨,因为他还不知道是那个窃贼来偷走它的,因为口袋贴紧在他身上,他并未粗心大意,他也没有把它
    留在任何地方好让小偷拿去;它就是已经囊空如洗了,一如往常,根本莫明其所以然。下次他将会再试,仍将再度囊空如洗却抓不到窃贼。这就是烦恼的行径;它们行事手法
    高超,好让任何人都难以抓住它们,即使是头陀行比丘,他们并没有什么有价值的财产,仍然会被他们抢夺─因为它们会偷走三摩地之心,直到他们空无三摩地与毘婆舍那(
    内观的智慧)。他们已经经历过这些,所以他们迅速地警告佛门同修和信众,当他们初步开始对佛教的教导和修习感兴趣,而且正追寻着戒律、法义和三摩地禅思时,要特别
    注意他们自己。耽忧烦恼会当着他们眼前,把法宝偷走或扒掉了,因此他们就不再与法义接触了,再也没有机会亲近法义了─ 就如同过去这些比丘所曾经发生的。但是如果
    他们曾经被预先警告的话,他们可能会小心地注意自己,不会无助地失掉自己所有有价值的东西。由于并没有任何警讯提示他们说─烦恼正在搜集他们所有的宝物,并着手销
    毁它们;所以他们完全地失掉了一切。</font><br>
    <font color="royalblue">那些开始训练他们自己的人,必须自行决定经行禅思的时间。当虚伪的大群烦恼潜爬进来偷窃他们的财产时,他们也必
    须决定要经行得更久,好让他们仍能留下一些禅思,当经行禅思时,行者必须设定念住的预备禅思字言(或对象)以便它们融合成一体,支持行者精进的念住,让心意坚定地
    固定于预备禅思的业处。预备禅思字言可是,例如「佛陀」,以便行者在来回行走时,全程让心意知道并坚定地固定在「佛陀」上。当我们谈到那种奋斗时,它意谓着在其间
    没有任何中断或停止,即使行者仍想着他正在奋力修习,也会中断;而成果乃是一种宁静和安详的状态,在达到这状态之前,必须心意不要忘了它自己,而卷入它所执着的一
    些情绪性的结缚状况之中。在那时,或其它任何达到这状态之时,修习禅思的行者必当浸润于心意的快乐之中。</font><br>
    <font color="royalblue">但是在做任何训练之前,你必须了解并接受下列的事实。佛陀和所有的这些老师,都以慈心来教导真正的方法,去帮助
    人们,绝不教导不真实或虚伪的方法而浪费人们的时间,那肯定是无效的。在他们证得法义之前,就用此来教导别人,他必然会自行陷入并卷进困苦和折磨之中,在我们目前
    的训练之前就早已发生了。因此我们对他们不必怀疑,也不要认为他们早已「清净」而只等着出来教导,不需要事先投入任何艰苦和精进。佛陀的投入乃是失去意识而昏倒三
    次;而他的声闻弟子,有些经行到脚掌流血,也有眼盲,种种艰辛。但是,结果他们获得内心的庇护,那是至高的、无上的、至宝的、至尊的、最奇妙的,超越世间一切事物
    的;这就是他们所失掉而获得的报酬和成果。那是由于他们热切而勇猛的精进,才能够超越世间,完全地解脱于危险和痛苦,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甘心舍弃并放下那些世间
    最珍爱的东西。如果他们依然愚痴,并以焦虑忧苦的心态,嫉妒地记挂着他们的财产,那么他们一定还沈浸在痛苦里,并在三有界内的泥沼中挣扎着,一如我们其余的人。那
    么世间就没有人在不同的境界里了,我们在那里可以找到一个可以追随他的,奋斗的楷模呢?我们要用什么方法,才能从那些不可爱,却又充斥在人人身上的事物中获得解脱
    呢?现在我们就要训练自己去考量和检查我们本身,当我们还在这种情况下,我们所能做到的。当我们到了一种两难的情况,既没路可退出去,又没路可爬向解脱,躺在火葬
    的柴堆里,或火葬场的炉灶内,那已不可能再开始去做功德、布施、持戒并修习禅思了。留下的除了燃烧的焰火之外就没有什么了,身体已经变成灰烬和碳渣了,所有曾经看
    过这类事情发生的人,一定会让我们感到悲哀,也一定会让我们留下永久的印象。</font><br>
    <font color="royalblue">经行禅思和静坐禅思都是解析和追寻─自己身心真相和本质的方法。这是非常重要的工作,成果是远超过行者的期望,
    远比其它任何所能做的工作更伟大。所以行者不要让烦恼、渴爱和无明所玩弄,并欺骗行者走入邪见,认为那工作只是骗人的诡计,只会带来损失和毁灭而全然没有什么好结
    果。实际上烦恼本身才是如此作为─如果,一旦被它们的诡计和技俩所欺瞒,它们就会永远带着人们和其它众生走向破坏和毁灭,直到他们不再思索自身为止。借着禅定来解
    析心意,意谓着把自己解析为─构成本身的各个部份。以便于找出那个部份是真实的,那个部份是虚伪的;那个部份导致痛苦,那个部份导向安乐;那个部份带入地狱,那个
    部份升上天堂 ;还有那个部份引导行者走向涅盘─痛苦最后的和完全的结束。</font><br>
    <font color="royalblue">这些重要的事情,都是我们每一个人必须要去面对的,它们并不是佛陀或是声闻僧的事业,也不是佛教的事业,需要去
    广告它们以招揽人们来相信并对它们产生信心,所以他们必须要忧虑和关心它们可能产生的结果。因为佛、法、僧三宝永远都是完美的,其中的任何一小部份,都不是任何人
    或任何事物所能予以萎缩或损坏的。这个任务沿续到我们每个人面前,我们必须要面对眼前这重要的任务。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尽其所能地,运用最大的念住、力量和才能,
    去寻找出避免、闪躲、逃离烦恼的方法来,以便我们能够一点一滴地从烦恼中解脱出来。我们不应该只是闲散地坐着或躺着,等待着这一切可怕的事情,一点也不加以思量─就
    好像我们是猪仔,正等待着被宰杀和剁碎的日子一样,这时还满足地嗅闻着米糠和麸皮。因为他们只想着嘴巴和胃,而不再想其它的事了。但是人类和动物有着很大的差别,
    牠们不能作理性和反省的思考。所以我们万勿放纵自己,而让自己的身心堕入畜牲的行径。动物的心意并不知道有恒久价值的事物─适合牠们的就只有大蒜和洋葱了。</font><br>
    <font color="royalblue">在前面的撰述中,我的用意并不是要借着我所解说的法义,来责备和批评那些善良和明理的人。而是要帮助他们去促进
    心意、身行和语业的开发,它们已经被这些污秽可恶的事情,丢弃到泥沼里头去了,烦恼已经篡夺了它们,并把它们转变成自用─因此成了主宰的屠夫,剁碎它们做为食物,
    成了烦恼的各种美味,同时也要在这些人的心中生起念住和智慧,好让他们能够知道,自己当前状态下的本性是什么。因此试着用这些方法,它应该足以若干程度地帮助他们
    ,脱离这些危险的事物 ,因此他们才能正当地被称为佛教徒。帮助他们去了解自己当前状态的一个好方法,就是在禅定中训练他们自己,因为用这个方法,他们将会比其它
    任何方法,更容易了解自己的状态。因这个工作发生在自己内在,在自己里面起作用,而他们对于世间,对于人们和众生的想法,都直接地发生在他们的内在。对和错,善和
    恶,快乐或不满意,统统都在他们的内在,因此他们愈是思考这些事情,他们就愈是了解自己。当他们了解自己,他们必然也了解不如意(苦)乃是他们自己的主要部份。然
    后日复一日,心意就会变得更清晰。更明白,它的价值也会增加─远胜于世俗商品变得更昂贵和更有价值。</font><br>
    <font color="royalblue">任何人如果经常训练自己去思考和诠释;他在自己里面所发现的,将会知道如何去闪避痛苦。他将不再像过去那样,一
    直忙于搜集和累积痛苦,由于在他自己的内在看到痛苦的危险,当他持续地看着它,他就会有办法一次又一次地闪避这个危险。总有一天,他会日益稳定地从痛苦中得到解脱
    。</font><br>
    <font color="royalblue">在见到痛苦方面,每一次它在他身上生起时,他将在自己的内在看到它─同样地,在克服痛苦方面,他将会知道怎样借
    着禅定、念住和智慧的力量在他自己身上去克服它。至于关系到生死的痛若,他来世会成为什么样,总有许多的可能性是他必须去面对的,他却不耽忧和牵挂。因为它们一切
    的本质都汇集在他对五蕴经验当中,当下就在眼前,为此心所摄受和明了,而此心也正在训练和修正它自己。但是当他活着的时候,他的内心将会是安详而宁静的,因为他的
    内在有法义的真义和德行;而当他死的时候,他将享有快乐的状态(善逝)。这是修习禅定和经行禅思的结果。它可以令那些修习者变得愉悦而勇敢,超过任何人一般的期望
    ,所以为了自己,我们应当要修习它。我们切莫粗心大意或漠不关心它,那将会变得比我们所预料的更危险。</font><br>
    <font color="royalblue">当经行禅思时,在固定心意和设定念住方面,行者必须要适当为之,务必要有追寻美德的意愿和目的。因为追寻美德的
    经行禅思才是正确途径,那一切就无可嫌责,全世界最有智慧的圣贤们都赞许它。行者必须继续试着用这方法,去让自己的心意变得平静,直到成功为止,但行者切勿只是动
    作式的行走而已。那么行者就会看到属于自己的卓越和奇迹。这就是心意,它一直被这些没有价值的废物所覆盖和包裹着,让人对心意失去了兴趣,要相信人心一旦被这些废
    物包裹着,那么他也不会比包裹着它的废物还来的重要。这就驱使我们对这些事情走入愚痴,直到我们忘了为自己设想为止。</font><br>
    <font color="royalblue">但是「真理」和「佛、法、僧」的美誉传遍三界,无论是他们的因缘或是奇妙的果报,一切都是来自心意,正如我们在
    前面所说的。换言之已经从这一切没有价值的废物中,得到解脱的心意,就叫做佛陀或僧伽,看我们所谈论的是谁而定。但是当「人」走了,就只有留下「法」,再没有其它
    的了。因为没有任何留下的东西,可以让我们能够区分为「心意」或是「佛陀」的,那都是这些三界中,最高属性的假设或相对状况。留下来的就只是我们所谓的「法」,而
    这个字也是最高的假设。但是为了世间那些希望以法做为皈依的人们,还是有必要保留这些字,做为基本的符号,直到他们已经到达那里,不再需要去希望任何东西了。我们
    所称为「法」和「人」的于是彼此认识了,他再也没有什么好怀疑的了,即使过去他从未认识过它,因为「心意」这个字眼,对那个人,乃至对我们自己和全世界任何人来说
    ,都意谓者相同的事情。但是那些让人们的心意彼此之间有那么大的不同,在人类社会之中,有那么令人难以置信和不可思议的变化的就是烦恼。因为人们居住的环境有许多
    ,变化更是难以描述,与他们相互依存作用。于是心意遭受这些事情,就被它们所覆盖,因而与它们混合,跟它们缠缚在一起,合而为一。心意于是变得完全不同和难以办认
    ,所以几乎无法知道,除去一切遮蔽它和完全包裹它,而让它无法区别的事物之后,心意的真实本性是什么。同时也让它无法证知,任何人的心意是从什么样的过去生辗转而
    来。</font><br>
    <font color="royalblue">那些较其它事情更能遮蔽和包裹心意的事情,我们通称其为「烦恼」,也就是被所有那些最佳的禅师们所抛弃的垃圾,
    所以那些致力于清洗和袪除上述那些事物,而能除去它们达若干程度的人,必然能够得到某个程度的报偿─视其已经清除的因缘而定,增益其幸福。如果它们己经被「清洗」
    而达到纯净的地步,那个人就已经到达了痛苦的尽头,虽然他仍旧活在需予照料的五蕴之中。这指的就是佛陀和阿罗汉们,他们成了正觉,并证得他们持有和体验的法义,同
    时也一并享有解脱的安乐;不分任何时间、地点。唯一的要求仍旧是,把心意的根本敌人─烦恼,逼到尽头,完全消灭和除去它们,这就是全部所需要的!由此可知,那就是
    烦恼,没有别的,它们阻碍了通往道、果、涅盘的路,也阻止心意去得到解脱,并没有其它的东西,人或任何东西,有任何能力去阻碍它们。所以在教导法义时,有必要去教
    导能够运用法义而把心静下来的方法,因为心意是所有烦恼聚集的地方。这就是指戒、定、慧的修习,也就是各种有关消除烦恼的法义的主要因素。</font><br>
    <font color="royalblue">经行禅思是消除心里烦恼的许多方法之一,其它许多方法;例如静坐禅思等。因此行者必需有兴趣用这个方法来训练自
    己,并从现在起开始修习,这就像一个人为了生活在世俗所做的工作一样,它让人有助于人类社会的心智发展而受到尊敬。但是从事善良而有品德的工作,例如我们已解说的
    经行禅思,则是同时提升自己内在和外在的工作。这工作也会提升世上的人类和动物,依着比丘或居士的道德力量去传布安乐,因此世间就可以随其因缘的多少而感受到它。
    例如每一位佛陀都能把 清凉安详的庇荫传布遍及三界,广阔的程度无人能及。每一位阿罗汉也能够代替佛陀把安详广泛地传布到世间,他们的能力比一般人要伟大得多。然
    而,世上也有善良、高尚的人们,位居权威,其德行的力量是很广大的,他们做了许多有助于或有利于一般人的事情。人们因此尊敬他们,推崇他们为至尊,就像他们自己的
    父母─就如同对待双亲一般地敬爱他们。有愈多这样善良的人们,就代表着这个团体或社会,愈是进步和开发的状态 。</font><br>
    <font color="royalblue">佛教和那些不期望或不想要物质报酬或薪资,而用各种方法教导法义去帮助世间的,就是让别人内心欢喜的人。他们充
    满慈心,就如同住在法义的境界里,他们忠实地对待那些尊敬他的人们,从不厌烦或觉得他们已有够多了。人们也一直想念着他们,并以尊敬来赞美他们是光辉的典范。无论
    他们走到那里,绝不会伤害这世界,相反的,会去帮助别人,让每一个人同时心生欢喜,佛教和那些帮助世间的人,前者运用法义,后者使用物质友援,就像具有慈悲心的医
    师和护士─总是配药和照顾他们的病患,他们的生命就仰赖这些药品和医生。即使他们的病痊愈了,心中的感激也不会让他们忘记这样的仁慈和恩德。这就是德行的力量,它
    是不分种族、阶级或国籍,大家都共同渴望的。</font><br>
    <font color="royalblue">因此德行和佛教都不是老旧和落伍的东西,就像今日有些人所想的那样,不管事实如何,他们还是想要依靠别人,盼望
    那些大善人的仁慈和慷慨。因为佛教是成就善人的地方,也是善良和德行的福田,如果一个人不善良而且没有德行,那他是不可能在世上去教导别人佛教的方法。佛教的基本
    ,最低的、绝对的要求就是人们的善心。然后超越其上,达到圣者之心,他们已经完成了法的纯净和彻底的解脱─例如佛陀─佛教的大师。我们在那里可以找到其它像这样慈
    悯而有能力的人呢?有谁像佛教创立者的心那样?他提出正法来教导世间,准备去为有情众生牺牲奉献呢?一个像这样,由诸佛和追随他们的声闻阿罗汉所给予人们的帮助,
    所做的一个完全的牺牲奉献。如果他们不是那些完全纯净和不自私的人,他们绝不会为了世间而牺牲奉献一切。</font><br>
    <font color="royalblue">这对我而言并不难以接受和完全相信,即使没有人接受它,我还是准备继续做个有信心的傻瓜。因为,我们每一个人都
    已经生到这个世界来,也活得够久了,很足以知道我们人类的吝啬和慷慨,自私和宽大─因我们以不同的方式住在同一个世界里。我们的悲哀与快乐,生活的起起落落,始终
    以一种密不可分的方式,全都连结在一块儿,我们是不可能不知道介于彼此和全体之间的事实─我们一定会知道的。那些厌倦自己处境而彼此痛恨的人,会这么做乃是因为彼
    此认识。那些彼此相爱 ,乐于厮守而毫不怀疑地彼此信任的人,会这么做乃是因为彼此认识。</font><br>
    <font color="royalblue">每一位大师─诸佛所创始的佛教,震撼全世界。因为它生起并鼓舞一切众生的心意,从他们一直陶醉而生活于重重烦恼
    的睡梦中,唤醒他们。法轮令他们觉醒,指出圣谛,最神圣和卓越的真理。那么,一个宣说这些真理的人,怎能不因为他的真实而著名?而当他宣说真理的时候,又具备了什
    么样的特性?如果他不具有流向世间,最高品质的慈悲,那我真不知道该怎么解释,才能让读者满意。如果佛陀和他的弟子全像我们这样─如果我们检视自己内心,除了吝啬
    和自私之外就没什么了,所以我们难以与人相处─那么佛教和大师就不会出现,世间也不会有任何因缘去礼敬他们,做为最高的理想了。事实上,世间还是世间,有善人也有
    恶人,混居在一起,其中不乏智者和圣贤从人类中生起。那是因为受到那些完全不自私的,纯净的心意所影响,他们挂念还有比自己更值得培育的人,因而以佛教的法义来安
    抚人们。所以世间还是有些善人。不要认为生为人类是件容易的事,而且不容易死亡。有些生命型态里,诞生很容易而且死亡也很容易;有些则诞生很困难而死亡很容易,就
    像各地的动物。因为生命全都是借着各种元素和积蕴而存在。一旦呼吸停止,它们的持续性终止了,这就是指一个人或动物死了,还有什么好说的呢?我们到那里可以找到足
    够的永恒和安稳,可以让我们粗心大意,浑然不觉而不去思考或学习,让自己有个好性向来引导我们走向未来呢?</font></div>
    <br>
    <br>
    &nbsp;<div align="center">
    <font color="red" size="4"><b>四、静坐禅思的方法</b></font></div>
    <br>
    &nbsp;<div align="center">
    <font color="royalblue">我们已经很广泛地讨论过经行禅思的方法,所以现在我们继续要很详细地来解说静坐禅思的方法,以为那些正在开始训
    练自己的人,作为一个基础。因为从事任何类型的工作,都一定要有一套应当要如何做好它的规则和说明,修习静坐禅思也是一样。</font><br>
    <font color="royalblue">修习静坐禅思时,通常教人要以盘腿「禅定」的坐姿,就像许多佛像所展示的那样。右腿必须放在左腿上面,双手放在
    膝部与大腿之间,右手在左手之上─如同禅定姿势。身体必须自然挺直,不要前倾或后仰太多,也不要左倾或右斜超过正常和自然状态。身体没有一部份处于不正常的压力或
    紧张状态─那将会吃力而产生痛苦─必须要放松全身各部份,处于正常、自然的状态。</font><br>
    <font color="royalblue">但是当你开始修习禅思时,请你把兴趣和注意力,只要保持在修习禅思上就好了,你切勿焦虑是否维持着,开始时正确
    的禅定姿势,或者它已经改变了,前倾或后仰,左倾或右斜太多。因为这一切对身体的惦记,远甚于对心意和禅定的关注,那将不会很顺利地进行。所以行者一旦开始修习心
    意禅思,就不要再惦记着身体,要从此刻起,开始积极地修习心意的功课,直到停止禅定的时间到了为止 。</font><br>
    <font color="royalblue">当行者初步开始修习心意禅思时,必须建立警觉性,那就是指心意全神贯注于行者所正在做的事情,这就是他们所谓的
    「活在当下」这个方法。行者可以清楚地知道,发生于心意的任何事情,和各种情结的心理对象,不管是好的或坏的,就在那时─而非其它时候,起着转变。这意谓着建立全
    神贯注的心意,于行者所念住的对象之上。念住意指心意具有一种完全觉知的状态,当一个人正要开始执行这工作的时候,就是它提醒并保持行者注意,现在正是时候。请小
    心不要让心意飞向各种情感的执着,不论是过去或未来,善或恶,那都远远偏离了当前的工作─修习预备阶段的禅思。 </font></div>
    <br>
    &nbsp;<div align="center">
    <font color="red" size="4"><b>五、如何当下建立念住</b></font></div>
    <br>
    &nbsp;<div align="center">
    <font color="royalblue">心意的本性只是去知道而已。它自己并没有能力去做决定,去思考或检查。它只是知道想法,知道安排思想,知道安详
    。它只知道从各种事物的接触中所产生的麻烦和困扰─它就是如此。它没有能力去分辨,也不知道如何去考虑和决定,什么是对和错,善和恶。换句话说,它本身并不知道什
    么是对和错,或善和恶。所以它必须依赖念住和智慧─它才知道,是它在评估、考量、引导和看护它。因为念住和智慧有能力超越心意,它们能够知道并看穿各种情感的执着
    ,那是心意所正思索的 。所以行者必须建立当下─就在现前─此时此地,能够集中并有能力驾御心意的那种念住,然后它就会执行任务,建立知见并保护心意,不让它从预
    备禅思的业处溜掉,而跑到别的事情去。如果行者能够保持念住现前,在修习禅思的时候,全程这样地守护着心意,当时或未来他一定会得到清明念住的可贵之处。</font><br>
    <font color="royalblue">当用预备方法来修习禅思时,那有某些业处,行者应以适合自己本性的型别来修,而不是一些违反性向的东西。那时,
    行者应该引用自己心里觉得恰当、和谐的任何形态的业处并持续修习它,从此以它作为自己的预备禅思,如同我们所已经解说的那样。 </font></div>
    <br>
    &nbsp;<div align="center">
    <font color="red" size="4"><b>六、如何忆念预备禅思</b></font></div>
    <br>
    <font color="royalblue">当行者想要决定预备禅思时,可能会想到适合自己的任何业处,如我们上面所提的。诸如,重复「佛陀、达磨
    、僧伽」三次,然后持续在心里设定其中之一,加以念住。但是如果行者选用的业处不是上述三种之一的话,还是要先重复忆念三次「佛陀、达磨,僧伽」,此乃三宝,再开始那个业
    处。从那时起,行者就温和地转去修习自己所决定的预备业处─例如安那般那念,或骨头,或皮肤等。</font><br>
    <font color="royalblue">各种不同的预备禅思,是给予我们在当时或其它时候,用来控制心意的,当我们想要宁静的时候,它作为一种掌握行者注意力的
    工具,让心意去抓住它。因为心意的本性是微妙的,但它尚不能依赖自己的资源,那是因为心意仍未以一种完美而纯净的方式,完全地属于它自己,就像佛陀和阿罗汉那样。所以它需
    要一个业处字眼,作为预备去约束心意─或在当时作为心意所执着的一个对象。</font><br>
    <font color="royalblue">以任何业处来修习预备禅思,行者在当时不应推测或想象,它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,例如,行者可能会想象,到时候宁静会有如
    此这般的朕兆生起;或者各种境相会生起;或者在那时,行者会看到各种层次的天堂或地狱。所有这些想法都只是臆测和猜想,只会引起焦虑和困扰而已,阻碍心意获得宁静。这些想
    象是毫无价值的,它们可能会让心意觉得想要放弃修习,或让它不敢再继续下去,这一切都违反了佛陀所教导的,正确的禅思方法和目的。</font><br>
    正确的方法是当下,此时此地,给心意建立持久的念住,以预备业处作为心意执着的唯一对象。让心意持续地注意着预备业处的字眼,例如「佛
    陀、佛陀
     
  2. Namushakamunibutsu

    Namushakamunibutsu เป็นที่รู้จักกันดี

    วันที่สมัครสมาชิก:
    25 ตุลาคม 2009
    โพสต์:
    1,347
    ค่าพลัง:
    +2,618
    ผมกลัวภาษาจีนจริงๆครับ
    - - เรียนมาไม่ได้อะไรนอกจากความมึนงง
     
  3. law of karma

    law of karma เป็นที่รู้จักกันดี

    วันที่สมัครสมาชิก:
    4 พฤศจิกายน 2009
    โพสต์:
    251
    ค่าพลัง:
    +1,043
    555+ i do too.
     
  4. alonesoul

    alonesoul Active Member

    วันที่สมัครสมาชิก:
    21 กันยายน 2009
    โพสต์:
    104
    ค่าพลัง:
    +77
    พิมพ์เป็น พินอิน ได้ไหมครับ จะได้แปลง่ายๆหน่อย
     

แชร์หน้านี้

Loading...